乐文小说网 > 大明阁臣 > 第五十三章 萌芽(下)

第五十三章 萌芽(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续南明

一秒记住【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h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现当下,南徽商,北晋商,我们且不说徽商,单看晋商如何成功的。”陈瑀道:“秘诀不过有二,诚信经商、合伙经营。诚信是一个商人成功的前提,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分担风险,合伙经营便将风险承担到最低,也是那些晋商渐渐壮大的缘由。”

    “如今我们何不效仿晋商,将这些大户门全部集解起来,一起经营?这样他们既得利益,又能得好名声,而要付出的也仅仅是那为数不多的粮食,相信那些大户不会拒绝。”陈瑀自信的道。

    王璟看了看陈瑀,沉思良久之后道:“你究竟是在为百姓着想还是在为你自己考虑?”

    “着想百姓的同时兼顾自己。”陈瑀笑道:“大人可不要多心,学生仅仅只是考虑当下如何解决问题,就事论事。”

    “嗯,继续说。”王璟道。

    “现在纺织业正在蒸蒸日上,若是商会能联合起来,一起举办纺织工厂,工人们则由大人收编的流民充当,这样工人们既有了生活保障,又有了生活来源,这可是共盈的好事。”

    陈瑀道:“这纺织业的利润,那些经常前往松江、苏州的人不是没看过,也有人效仿,只是不成大器罢了,若是能将这些全部联合起来,组织一个规模大的作坊,他们仅需要投资,这管理、经营上的事我陈家全权负责,年终给他们净利润,既不耽搁他们本商业,又能赚钱,需要出的仅仅是每家那微薄一点的粮食,相信这些人会衡量利弊的。”

    “呵呵,老夫就知道,这最终的受益人还是你们陈家!”王璟气呼呼的道,可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道:“亏你还是举人,竟能这般的不务正业。”

    “既然你能说服他们,为何不让他们早些捐献粮食?”王璟想出了问题的关键,差一点被这小子绕进去。

    “作坊开起来容易,人力不够啊!”陈瑀叹道:“学生只是涉足的领域比较多罢了,哪里有不务正业啊!”

    “哼,若是你明年会试考不上进士,倒是看你老师怎么说你!”王璟所指的老师自然是陈玉。

    “这流民之事好安排,朝廷今年着令,抚按官严督所属、清查地方流民。久住成家、不愿回还者、就令附籍、优免粮差三年。如只身无产、并新近逃来军匠等籍、递回原籍。那便这么定了,尔等快些去聚粮吧。”王璟道。

    “大人,这粮食可仅够十天的,朝廷的赈灾粮必须快点到啊,不然十天之后,市场又会大变动。”陈瑀好心提醒道。

    “我这就去催,你这边越快越好!”王璟说完之后就匆匆的离开了。

    这几日下来,王璟的压力越来越大,监察御史王经已经弹奏朝廷,说他王璟赈济请谒徇情、怠慢废事,祈求朝廷将其放归田里,只是这事被朝廷压了下去。

    利益驱使下,那些富贾们听了陈家这个建议,权衡利弊之后,纷纷拿出粮食,毕竟这点儿粮食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若是真如陈家说的那样,他们日后可以坐收利润,若是陈家说的不成,他们也损失不了什么。

    粮食市场虽然在这几天走高,但这只是暴利,几日之后,雪灾过去,他们这些商户们可要遭受千百的骂名。与其如此,倒不如和陈会长一起搏一把。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还是有大部分的人不愿意将粮食投放市场,这些人都是些个体小户,来了时机,自然要狠狠的赚一把。

    两日后,杭州府粮食终于吃完,流民越来越多,大有聚众闹事之举,杭州府发放粮食的窗口已经被大批百姓、流民包围。

    这里面既有杭州府的百姓,又有其余受灾府省的流民,流民相对百姓来说还是占少数,可若是这批百姓处置不好,便又会扩大了流民的队伍。

    王璟焦急的在杭州府放粮窗口,他双手敲击着案桌,不时问一旁小吏陈瑀的粮食到底聚齐了没有,可是那小吏给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并没有看到陈瑀的粮食。

    “这陈瑀难不成将自己耍了?”王璟腹诽道:“只怪当时太焦急,怎么听信了一个孩子的言论?”

    他也仅仅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毕竟陈瑀的建议他听与不听,结果还是一样,只是人们都爱找借口,推责任罢了。

    “走,去都指挥使司!”王璟道:“调兵!”

    “大人。”小吏不敢相信的问道,“这样您……”

    “现在这个时候还考虑什么我不我的?要是叛乱一起,多少百姓要遭殃?能做的只有镇压,所有的责任我王廷采一人承担!”

    “大人大人!”又有小吏焦急的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的道:“外面……外面……”

    “可是闹起来了?”王璟心中一紧,完了。

    “在放粮!”小吏道。

    “什么?粮食?哪里来的粮食?杭州府的存粮不是吃完了么?”王璟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陈瑀,商会,拉了好大一匹粮食供给来了。”小吏道。

    “走,快出去!”王璟激动的道,说完当先跑了出去,身后的小吏将皮帽、披衣顺手拿了起来,也随着王大人走了出去。

    雪花依旧在飘飘洒洒,雪中,陈瑀身旁站着一个小姑娘,正笑嘻嘻的望着自己,那笑容那样的纯洁,犹如雪花一样,一尘不染。

    这小子做到了?真的做到了?困扰着他右佥都御史都做不到的事,竟然被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做到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杭州府的那些小户们误以为这又是官府的策略,他们以为这点粮食肯定还是不够市场吃的,所以粮食的价格仍旧没有回暖,一日、两日、三日过去了,官府的粮食仍就在发放,这下富商们急了,粮食开始降价,直到降的和官府一样低,可是仍就没人去买。

    眼看着存粮囤积越来越多,雪灾一过,这些粮食就没有一点点价值了,于是他们开始降价,降的比官府还要低,杭州府的粮食本是五百文一石,现在已经降到了四百文。

    看着市场逐渐恢复了平衡,王大人犹如那二月的桃花,脸上笑做一团,几日后,赈灾的粮食和户部的银子终于到了,杭州府这次的危机,到此全部结束。

    王大人立刻写封奏章,以雪灾为由,祈求致士,弘治皇帝批复:雪灾是天意,朕不当,尔处置甚好,不允。

    别以为王大人真的要致士,他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呢,比如答应陈瑀的收编流民。

    致士这是一个形式,这个形式需要重视,从大到三阁老、六尚书,小到都御史、监察御史、县令,几十年为官下来,没有五六次的致士奏章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混过朝廷。

    什么雪灾致士、饥荒致士、案子不破致士等等,反正只要国家出事了,他们都要致士,来表明自己没有做好工作(高手)。

    依照弘治十七年的朝廷法令,“抚按官严督所属、清查地方流民”,王大人开始整治流民,将其收编之后,统统的塞给了陈瑀。

    这些日子陈瑀也没有闲着,他着手在县城东北之隅建造的作坊已经初备规模。

    纺织分棉纺织和丝纺织,至明初棉花已经种遍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到这个时候,棉花的脱籽、弹松、纺纱、印染、妆花已经具备十分完美的工序和技术。

    提起棉纺织,不得不说黄道婆,由于她的出现,让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至今已是“线绫、三梭布、漆纱,天下第一”。

    在蚕桑饲养方面,更是发现了家蚕的杂交育种的优势,缫丝业中更是出现“一人执爨(煮茧),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的五人共作大缫车。

    丝织机器上更有素机、提花机等机器,作坊建造完成之后,陈瑀便在市场上购置了这些机器,等王大人那边流民聚集齐之后,作坊便正式开工。

    陈瑀这边的作坊如火如荼的正在有条不紊的进展着,可钱塘县这边又掀起了一阵风波,风波的起源和雪灾密不可分。

    镇守浙江太监麦秀上奏朝廷,赈灾期间有查,钱塘县县令黄城办事不利,克扣粮食,怠慢工事等等为由,要求朝廷严办。

    有关于雪灾,朝廷极其重视,立刻撤职黄城,让都御史王璟着手调查,王璟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这黄大人其实也没有麦秀说的那般严重,克扣粮食等事那都是雪灾之后,留下点粮食本也无可厚非,至于怠慢工事更是无据可究。

    调查之后,黄大人被复职,可是不久后,麦秀上奏朝廷一份黄城所有的贪污账本及兼并土地、私吞军田、贿赂上官等所有的行径。

    贪污的响额足有十万两之多,这下弘治皇帝震怒了,他没有在调都御史,而是让锦衣卫介入此事。

    那黄城听了之后,立刻携家带口,从海上逃亡。

    刚抵达福建海口码头的时候,被一群不明的流贼乱刀砍死,全家灭门,死相十分的残忍!